“人造太阳”关键调控技术突破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团队孙有文研究员课题组,在EAST上利用三维旋转磁扰动场控制偏滤器靶板热负荷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结果日前发表在聚变领域期刊《核聚变》上。


中美合作研究实现光催化二氧化碳合成氨基酸
大自然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化合物,为几乎所有生物提供能量。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人体每天需摄入大量氨基酸维持生命。


聚焦食品安全与环境共治,2018年食品安全与环境工程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
11月30日-12月2日,为期三天的2018年食品安全与环境工程国际研讨会(FSEE 2018)在广州圆满落幕。


仿竹节纳米材料可使太阳能制氢效率提高一个数量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教授团队与多伦多大学萨金特团队合作,设计了一种“脉冲式轴向外延生长”方法,成功制备了尺寸、结构可调的一维胶体量子点—纳米线分段异质结,该结构是类似竹节结构的纳米“竹子”复合异质结,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氢能源。


超显微镜观察到锂离子在双层石墨烯中迁移
德国斯图加特马普固态研究所和乌尔姆大学的科学家使用超显微镜(SALVE),观察到以原子分辨率显示的锂离子在电化学充放电过程中的表现,证明了在单个纳米电池中双层石墨烯发生的可逆锂离子吸收。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柳叶刀》:全球变暖将带来巨大劳动生产率损失
近日,医学期刊《柳叶刀》在英国伦敦发布了《柳叶刀2030倒计时》年度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所有地区的人们对极端高温都异常脆弱,而这一威胁目前还在不断增加,户外劳动者、身体不适者、城市中的老年人受影响最大。


台湾会议落幕丨专家齐聚,共话建筑、航空城和环境工程领域新发展
11月23日至25日,2018年建筑,航空城与环境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AE 2018)在台湾桃园市万能科技大学成功举行。


聚焦两岸科研交流,共商学术合作新机遇
为加强两岸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探讨校企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2018年12月29日,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国际暨两岸交流中心副主任成汉先生到访我司参观交流。


突破理论极限 我国科学家提出超灵敏纳米探测新技术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景辉,提出了一种突破静态腔探测理论极限的新方案,利用旋转环形光学微腔,可使灵敏度达到目前最好的静态腔的3倍,从而探测到更小的纳米颗粒。


我国学者成功构建石墨烯泡沫材料网络拓扑模型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们合作,通过研究石墨烯泡沫的扫描电子显微镜镜像,成功构建了一种三维孔片网络拓扑模型,并引入参数和几何量实现了对其力学行为的有效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