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显微镜观察到锂离子在双层石墨烯中迁移
德国斯图加特马普固态研究所和乌尔姆大学的科学家使用超显微镜(SALVE),观察到以原子分辨率显示的锂离子在电化学充放电过程中的表现,证明了在单个纳米电池中双层石墨烯发生的可逆锂离子吸收。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柳叶刀》:全球变暖将带来巨大劳动生产率损失
近日,医学期刊《柳叶刀》在英国伦敦发布了《柳叶刀2030倒计时》年度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所有地区的人们对极端高温都异常脆弱,而这一威胁目前还在不断增加,户外劳动者、身体不适者、城市中的老年人受影响最大。


台湾会议落幕丨专家齐聚,共话建筑、航空城和环境工程领域新发展
11月23日至25日,2018年建筑,航空城与环境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AE 2018)在台湾桃园市万能科技大学成功举行。


聚焦两岸科研交流,共商学术合作新机遇
为加强两岸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探讨校企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2018年12月29日,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国际暨两岸交流中心副主任成汉先生到访我司参观交流。


突破理论极限 我国科学家提出超灵敏纳米探测新技术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景辉,提出了一种突破静态腔探测理论极限的新方案,利用旋转环形光学微腔,可使灵敏度达到目前最好的静态腔的3倍,从而探测到更小的纳米颗粒。


我国学者成功构建石墨烯泡沫材料网络拓扑模型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们合作,通过研究石墨烯泡沫的扫描电子显微镜镜像,成功构建了一种三维孔片网络拓扑模型,并引入参数和几何量实现了对其力学行为的有效评估。


风云二号H星及风云三号D星正式在轨交付
11月30日,风云二号H星及风云三号D星正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交付给中国气象局。这两颗卫星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气象卫星的综合观测能力与应用服务能力。


我国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峰教授团队利用有机发光自由基材料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实现了接近100%的量子效率,解决了传统荧光发光材料发光效率低的问题。该成果以吉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自然》刊发。


新研究发现改进石墨烯材料性能的途径
一项新研究发现,石墨烯的纯度问题可能是限制这种新材料广泛应用的一个障碍。减少石墨烯中的硅污染有望提升其性能表现,充分发挥石墨烯在工业界的应用潜能。


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9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该设施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设计指标,建成了整体水平国际一流、综合技术能力全球首屈一指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

